2023香港资料免费资料大全

    2023香港资料免费资料大全 > 植物花卉 >

    作品屡以“天价”成交备受争议 崔如琢回应:我距离西方大师还差得很远

    文章来源:ADMIN 时间:2024-03-10

      ■北京永乐2021年春季拍卖首日,崔如琢巨幅山水四条屏以1亿元起拍,最终以3.45亿元成交,刷新了崔如琢个人书画作品拍卖的新纪录。

      连续八年《胡润中国艺术榜》蝉联榜首、曾给故宫博物院捐献1亿元人民币……崔如琢几乎成为最受关注的在世画家之一,但他作品的屡次天价成交,同样为他带来了不少质疑的声音,其中不乏“炒作”等字眼,日前,他携同自己的“版画”作品与广州市民见面,在现场,现为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院长的崔如琢,对相关网络流传的话题一一作了回应。

      “我80高龄了,但我心态依然年轻。”崔如琢拄着拐杖走上讲台后,他说话不紧不慢,带点风趣,“我的日常创作还像几十年前一样,每天都到画室,不是创作,就是读书、读画,所以,人老心不老,‘活着干,死了算’,这个就是我现在的心情。”

      1944年,崔如琢生于北京,早年师从书法家郑诵先,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随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学画。崔如琢回忆,自己10岁开始学画,15岁办了第一个个人展览,“我十几岁在故宫博物院拿着小画板,拿着两个馒头,从早晨9点一直到下午4点才离开故宫。”

      由于近年在拍卖场上,作品屡屡以“天价”成交,连续八年蝉联胡润中国艺术榜榜首,前不久发布的《2022胡润中国艺术榜》显示,崔如琢的作品2022年有记录成交总价为6.1亿元,八年卖画总计57亿元。因此,崔如琢的名字一直备受关注。

      2016年2月,崔如琢向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捐赠1亿元人民币,用于故宫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事业发展。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形容,“让故宫‘养心殿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得到了资金保障。”

      谈及为什么捐1亿元人民币给故宫,崔如琢称,“就是有一种感恩的思想,我热爱传统、热爱祖国,敬爱我们的文化、敬爱我们的文明、敬爱我们的艺术。”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故宫博物馆特别在建福宫花园举办“崔如琢书画艺术暨中国画的现在和未来研讨会”,邀请艺术理论家邵大箴、美术史论家薄松年、艺术家谢春彦、美术史论家刘曦林、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冯远、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王明明、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何家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田黎明、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程大利等各界专家学者共同就崔如琢的艺术创作理念、中国画艺术的继承发展关系等学术议题进行研讨。

      从传统文化引出了当下的美术教育,崔如琢对一些学习方法表示不解,“我们现在考美术学院还要考素描,我觉得不可思议,因为素描是西方的,它是油画的基本功。东方和西方的艺术如同两座高山,各有千秋,但是这两座高山要拉开距离。”他说,“有些艺术学院把传统边缘化,对我们传统没有一种客观的准确的定位,这是个大问题。”

      他把传统比作遗传基因,学习艺术可以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营养,但不能改变自己的基因。他认为,教育下一代,要让他们热爱传统,热爱民族的艺术。谈及目前的一些大学生,他更感叹,“现在有些大学生写的字,还不如以前小学一二年级写的字,有些不但字写得不好,文化上也是‘一穷二白’,这点很可怕。”

      网上一直有很多不一样的声音,有人说崔如琢比较高调、比较狂,还有人说他是“炒作”高手,对于这类声音,崔如琢并没有回避,他回应表示,“这是个微观的问题,是每个人的见解问题,好的艺术家要有一种思想准备,犹如前人所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南唐后主李煜也说‘高处不胜寒’。”谈及“炒作”的问题,他解释称,“不是我自己的炒作,我没有那么多钱炒作,因为太贵了。比如在香港,三次专场有我‘破亿’的作品,一个亿要交2000万的手续费,怎么炒作?我是不敢炒作的,因为手续费太贵了。”

      崔如琢还举例分享,的确有画家联合拍卖行炒作,他说那位画家自己第一次上拍以100万元成交,然后第二次准备拿三张作品如法炮制,但最后并没有如愿。“如果说能长期地炒作,也太厉害了。”

      但有人对崔如琢的作品,那么多过亿的成交,始终抱有质疑的心态,对此,崔如琢反问,“毕加索贵不贵?梵高贵不贵?达利贵不贵?当毕加索的作品过亿的时候,不少人就说‘哇,毕加索真伟大’,但齐白石的作品过亿的时候,质疑炒作的声音就不少,李可染的作品当年15元一平尺,现在卖2000万一平尺,有些人又说‘炒作’,为什么西方人卖得好就觉得理所应当,中国艺术家卖得好就认为是炒作?他们认为我的画很贵,我说,朋友们,我觉得离西方的一些大师还差得很远,还有漫长的路去努力去超越。”

      前不久,一个关于“崔如琢和史国良争论素描对中国画影响”的视频刷屏自媒体,再次引起了有关素描与中国画关系的讨论,在活动现场,收藏周刊记者提问崔如琢,“您认为素描对中国画到底产生了哪些不好的影响?我们知道徐悲鸿、李可染等先生在把素描引入中国画这方面都做了不错的探索。”他回答表示,“这个问题不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吴冠中都是优秀的艺术家,但我把他们定位为“转基因的艺术家”。我认为中国画和西洋画是不同的,传统油画的文化底蕴是科学的、是三维空间的、是写实的、是自然的,当然他们的印象派艺术和古典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这是西方人的骄傲;但是我们中国的书画艺术,它的底蕴是哲学的、是天人合一的,所以,我们古人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们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年轻人在艺术成长过程中一定要热爱大自然,要行万里路,中国画不是用素描的思维来创作而是用心来创作。心是什么?心就包括所有的修养、汉语言习惯、自己读过的书,还包括对历代的各种艺术品,例如青铜器、石雕、历代书法、绘画等传统灿烂的艺术和文化的理解,因为这是我们创作的源泉。”

      我还是三个板块的建议:在中国画坛上,各开各花,各说各事,每个板块都有它的标准,无论从理论上、技术上还是审美上都有它各自的一套规范和标准。第一板块,传统中国画的确不需要画素描,不画素描也可以很好;第二板块,写实的画法必须得画素描,而且得画透,画透了还要学传统,并把传统跟写实技法结合起来才能成立;第三板块,当代观念的水墨画,不画素描无所谓。

      我觉得有些画家太自卑、不自信。无论谈论什么,都站在传统的角度,拿文人画、笔墨传统来要求一切的国画,否则他就不承认是国画。当然,有些也不用非要说是国画,可以叫水墨画或叫彩墨画都可以,没必要拿上述的第一类标准来要求第二类、第三类,我觉得这样太不包容,现在美术界这样的现象特别严重,只要一提到中国画,就是拿笔墨精神、写意、似与不似之间等等一套传统理论来要求,这是混淆的概念。

      我认为,选择什么样的板块,然后按标准去做就行了,不要互相排斥,不要互相否定,应该互相吸取各方的优点来丰富自己,我觉得国画才能发展得更好。